卜绍基 官方网站

http://bushaoji.zxart.cn/

卜绍基

卜绍基

粉丝:4927

作品总数:16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卜绍基,广州人。现任广东画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副教授)、广州市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广州青年美协副主席。作品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首届中国文...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广东画院美术馆副馆长卜绍基:我视创作为修行


2015/9/28

 


各有所爱



春色入吾家



锦羽生风满春花

 

从初期以浓墨重彩与质朴、厚重的线条相结合,以写实的结构与形象,带有民间意味对比色来表现身边的村庄生活、农家常物的探索,到近年来转为向往沉实、空灵,或者说回归传统、锤炼画境渐趋恬静意境的风格。作为十岁便拜于著名画家梁照堂门下的卜绍基,三十余年来的艺术创作道路已经整整历经三个十年的阶段。从素描、水彩粉画、油画等西画技法,再到书法、篆刻以及中国画的系统学习,卜绍基最终专注于大写意花鸟画创作中,谈及艺术方向,他直言希望作品中多体现一分哲学意味,多一分禅意。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

 

简介

 

卜绍基

 

广东画院美术馆副馆长,国家高级美术师,广州市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

 

治艺之道是锤炼笔墨语言

 

收藏周刊:您早期学习是西方艺术,后来是如何确定走中国画创作方向的?

 

卜绍基:我的中国画创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一开始是从书法入手,而且对碑学尤为用心,如《石门颂》、《好太王》、《四山摩崖》等。接着由书入画,临摹海派各家,特别是钟情于吴昌硕的金石气格,画的大多是梅兰竹菊等传统文人画题材。及后,又受任伯年、白石老人等真切表现生活、植根于民间民俗的创作态度所感染,开始描绘身边的花草鱼虫,特别是岭南瓜果的丰富多样,可以说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创作题材,试图令自己的作品能多一份切合当代人审美的生活意趣。

 

近年来,随着我对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有所感悟,对四僧(特别是八大)的画风多加研究,希望能在作品中多体现一分哲学意味,多一分禅意。总的来说,传统文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艺可以说是多年来我一直遵循的从艺信条。我所理解的中国画风,特别是文人画风格是一种在相对稳定的图式承继中追求气韵、神韵方面的深层次拓展,只有在承传的引导中深入到精神内核去探究图式,去追求图式内在精神的转换和开拓,才能给我带来发展的后劲。

 

收藏周刊:有了信条和后劲,您如何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卜绍基作为中国文人画的守道者,我倾向于借古开今的艺术道路,因为其开拓力和发展动力来源于中国绘画传统自身丰厚的文化深度和坚实的文化厚度。基于这种创作理念,决定了我的治艺之道必然是执着于笔墨语言的锤炼,专注于自身文化修养的历练以及重视于人品道德的磨练,最后力求达至画如其人象由心生的境界。

 

收藏周刊:您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卜绍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历来是中国画创作的一大关键。作为对现实物象的本质表现的文人画,它同时负载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画家的学识、修养等,其创造的核心必须是源于造化和心源的。自然而然对于艺术是极为可贵的,然而,这种自然而然更应该是经过百炼千锤,经意治学的必然,而最终落实在自然偶然的生发之中。艺术创作应该遵循从生到熟,又从熟到生;从无到会,从会到化的过程。

 

创作立足于写意传统,坚持以书入画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中国画的精髓是什么?当代国画家掌握得如何?

 

卜绍基:作为艺术精神载体和造就文化个性手段的文人画,讲究性灵、思想、怡悦情性,强调诗情画意功夫在画外胸中无尘滓,下笔如有神天人合一法无定法师心为上等等的本质特征可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但是在面对西学东渐的今天,特别是在西方现实主义绘画成为中国绘画理论实践的新楷模,也成了基本教学与价值评审的绘画准绳时,大多忽视了作为中国绘画重要代表的文人画的传统和文化价值,导致了不少画家在绘画语言探索的广泛开拓中往往作出了低层次的选择,并使得许多画家舍弃了自己对高品格的追求而屈从于对象形要求之下的法式创造,舍弃了对艺术内在规律的发掘而采用图解式的主题诠释,舍弃了对精练的、具有个性化语汇的艰辛创造而选择可操作性较强的制作程式。所以,作为当代的中国画家应当从纵向——深掘传统,从横向——吸收文、史、哲理各种学识的学养。这一点上看,艺术家应当是深博的学问家。

 

收藏周刊:具体在花鸟画创作方面,您有哪些体会?

 

卜绍基:对于形神表现和写意方面,我在创作中一直强化体现花、草、鸟、虫、鱼的造型特征,并融入自身的思想个性,从而希望能将所表达的形象风格化。一直以来在写意画的笔墨造型的基本特征上强调简练而生动。所以,我的创作首先也以为基本特质,专注于对物象的形及特定神态的把握,并以追求写意及传神为指归,再注入自身所领悟的审美意趣。

 

我的创作立足于中国写意传统,坚持以书入画。中国画形式最怡人之处在于笔墨的老到精妙,而笔墨的载体在于线条”——清代石涛所论的一画。古人说过:十年磨一剑,我奉行十年磨一线。因为线条是中国画之魂,中国画之骨。所以,希望画面中的用笔用线,既能表达状物象形,又能体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线条、墨韵之美。

 

作为传统文人画的守卫者,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我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我认为不仅要从诗、书、印等艺术门类中学习与吸取养分,更要从中国哲学思想入手,取法于中国哲学中深远广大的统一精神,从老、庄等与艺术较多关联的哲学流派入手,静观默察外物与自身。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食而化之,最后通过笔墨气韵的交织,令画面的象征性、寓意性内涵呈现出一种反映心灵、体现人生感悟的平和境界。

 

艺术家在重视个性之余,不可丢掉国性

 

收藏周刊:您怎么看待艺术个性?

 

卜绍基:我认为当今艺术家在重视个性之余,不可丢掉国性。中国书画艺术的国性就是国学之性民族之性。它追求的是一种人介入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传统中国人静观的、内在审视的传统审美观的体现,是艺术家自身对高品格的追求而非急于凸现自身风格样式的语言创造,是艺术家对艺术内在规律的发掘而非图像式的简单诠释,是艺术家对精练的、具有个性化语汇的艰辛创造。

 

所以对艺术家来说,画风的成熟和日渐晋境需要的只是微调,是改良而不是革命,是承继而不是决然抛弃。现实地看,个性与国性之间的完美结合,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的确是一条艰难之途。而另辟蹊径,离开在相对稳定的图式承传中追求深层次的神韵、气韵方面的拓展,而简单地嫁接或介入西方视觉艺术来改头换面,虽然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自成一格,不过,我们都该扪心自问:真正的艺术究竟该拒绝指向哪里?

 

收藏周刊:艺术创作给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卜绍基:对于创作,我视之为一种修行,它令我学会安住于身心,令自己的心量得以拓宽,体悟得以深化,进而领会艺术人生的真谛,而达到精神修为最真实而不虚的目的。另外,在创作中我追求物我互化情景交融。我在艺术创作中一直追求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互溶,希望能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